休闲

元宇宙行业开始抢人大战,年薪开到百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2010-12-5 17:23:32  作者:探索   来源:百科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深燃选取了元宇宙大火后,被讨论最多的游戏、VR/AR、虚拟人、社交四个赛道,分别与行业资深从业者聊了聊。尽管赛道不同,但受元宇宙启发,它们的发展思路有着共通之处。比如,在方向上,一些能够降低用户使用门

元宇宙行业开始抢人大战,年薪开到百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深燃选取了元宇宙大火后,元宇业开原因被讨论最多的宙行战年游戏、VR/AR、始抢虚拟人、薪开象社交四个赛道,到百分别与行业资深从业者聊了聊。成现尽管赛道不同,元宇业开原因但受元宇宙启发,宙行战年它们的始抢发展思路有着共通之处。比如,薪开象在方向上,到百一些能够降低用户使用门槛的成现平台型公司更受关注;在产品应用上,会比以往更注重线上场景,元宇业开原因思考更多与VR端接入的宙行战年机会;在用人方面,更需要能实现优质视觉效果的始抢美术类、技术类人才。

最重要的是,元宇宙还没来,抢人大战已经开始了。

哪些人才正在被抢?

最近频繁收到工作邀请的李飞有些“受宠若惊”。他表示,其实有的岗位,以他的技术根本做不了,但对方还是想和他聊聊,工资最高的开到了月薪4万,是他目前薪资的两倍。

不仅仅是他有这样的经历,一位网友提到,他知道的在线教育平台套上了VR公司的壳子,正在从游戏行业挖美术人才,“开出的价格是年薪60万”。他感叹,“元宇宙就是牛”。

深燃查询BOSS直聘等招聘软件发现,这类岗位既得懂技术,也得懂美术,能与程序员沟通协作解决美术方面的技术难题,薪资从月薪2万至年薪百万不等。

元宇宙抢人大战:风吹得太猛,年薪开到百万了

就和12-14年的O2O大战一样,那个时候只要你说你是搞O2O的,团队牛逼,搞个BP基本就融到钱了。

我个人赶上了这一波,那个时候除了工作之外就是招人和融资。

融到钱了,肯定不能放银行,那就开始抢地盘,扩份额,首先就是招人。

资本就是一个行业的加速器,资本入局通常有几个现象出来:

1、这个赛道的头部公司更爽了,因为资本只爱投前两名;

2、这个赛道的从业者爽了,第一是工资确实会拉高,第二个是跳槽很容易,那个时候的互联网公司,跳槽是涨薪最快的方法;

3、伪需求出来了,泡沫来了。比如那个时候什么O2O按摩、O2O美甲,所以会有一批公司做炮灰。


为什么资本突然这么热衷元宇宙了?

1、隔岸现在搞的风声水起,元宇宙第一个股Roblox的股价都涨上天了,数据也非常喜人,能赚钱的能力也算印证了。

2、占赛道的需要,一个赛道出来总会产生1-2个龙头公司,资本现在真是跑步进场,都不想错过下一个拼多多、字节。

3、确实是有真需求。目前看需求比较大的就是游戏 和 虚拟人物。

虚拟人物这个对直播带货行业确实需求巨大,做过这行的都知道,主播那是一个难管理哈。现在随便找个1年经验的主播价格都要上天了,动不动还喜欢撂挑子。目前这个需求已经有创业公司在做了,如果未来硬件条件跟上,用虚拟主播以假乱真,或者替补一部分基础的主播是很有市场的。

其实元宇宙之类,无非都是历史上那些宗教玩剩下来的东西。

首先,要构建看起来象征人类命运的“最终答案”。

比如神灵终将毁灭世界、死后能啪啪啪美女、下辈子当土豪……

有的可能是画美好大饼,有的则是恐吓说痛苦即将降临,还有的刺激人性潜在欲望,但无论如何最终目的都是:

让你去相信这种宗教,成为忠实信徒。

可即便信教,但究竟谁来解释“教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那么大家又要各执一词。

总之如果仔细了解各种宗教的发展史,都会发现其中存在大量模糊、好像怎么说都有道理的内容,扯皮到最后要么就是宗教战争搞肉体毁灭,要么就是“累了,你觉得是啥就是啥”。

同时,作为信徒肯定不能白嫖教义,那是一定要交钱的,各种宗教仪式要花钱吧?想求个平台得给神灵烧香纳贡吧?要对付异教徒,军费总得你们交特别税吧?

当然还有更加直白——赎罪券。

哪怕到了地理大发现、人类都能探索宇宙的今天,宗教照样能拥有一大批信徒,这就基本可以确认为人性的精神需求了。

哪怕无神论者痛斥“智商税”,教徒们也会说,你可以不信,但一定要敬畏的。

至于敬畏的是个啥,到底存不存在,教徒是肯定拿不出证据的。

但没有关系,总之只要有足够多的人还相信这种教义,那它就可以继续收割人间财富。

元宇宙亦如此。从很多宣传的话语而言,这就像是在勾勒人类未来必然发展方向。

并且很多专家还乐此不疲地告诉公众,如果你现在不了解元宇宙,那么今后就会被淘汰,以此来制造恐慌(前两年,他们在说未来只有20%的人能有工作)。

然后就如题目里描述的,“有人因为信了元宇宙,所以拿了百万年薪”——你看,这就是封圣的案例,愚蠢的人类还不赶紧效仿。

但究竟什么是元宇宙呢?大家又各执一词,反正没人能给出绝对准确的定义。

你可以说虚拟现实是元宇宙,也可以说脑补公交车上的妹子跟自己结婚生孩子共度晚年、这种脑洞也是元宇宙。

定义都无所谓啦,只要你愿意相信存在这么个玩意儿,并且(更重要)愿意花钱就好了。

就如那些能够从历史长河中存活下来的宗教,其本身灵不灵无所谓,关键是把持宗教解释权的那波人,不仅赚到盆满钵满,还把无辜的小孩子灌得盆满钵满。

我不怀疑什么东西是元宇宙。


我现在的迷惑是,到底什么东西不是元宇宙?


我们都知道市场最爱干的事儿就是造概念吹牛X,兼职跟饭店一样一天不炒浑身刺挠,而且炒的还都是韭菜鸡蛋。

很多人都说看网文闹书荒,我建议你直接读券商研报,那个比小说好看多了,我坚定的认为中国最有想象力的科幻作家都在券商写研报,小说都没他们编的那么燥。


最近他们可能科幻写烦了,开始看玄幻了,于是元宇宙这个词就出来了。

好家伙,我第一时间还以为凡人修仙传破次元了。

随着元宇宙出世,很多妖魔鬼怪也都跑出来,说自己也是元宇宙,或者正在布局元宇宙。

新能源和区块链出来的时候,他们也是这么说的。

元宇宙这个词一拿出来,其他概念格局都小了。

宇宙这个词本来就已经很恢弘了,还加一个“元”字。

下一个新概念想要压住它,只能是创造出超级赛亚人了,不对,是元超级赛亚人,果然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

大家看元宇宙的几个标签和特征是:沉浸、虚拟世界、虚拟社交、用户自制共创内容。

它是一种互联网生活的全新版本,是下一代的互联网。

有一种对元宇宙的描述其实还挺形象的:全真互联网,但我觉得应该叫修真互联网。

只不过,上网的终端设备会从电脑/智能手机变成了VR设备。

发现这个概念的问题了吗?你不能说这个概念是错的,因为这一天迟早会来临,毕竟血肉苦弱嘛。

但这个概念最大的问题不是他们不正确,而是在于太正确了,一点错误都没有,并且几乎包含了所有与电子相关的领域,这就导致啥卵用都没有。

我上一次听到这么这么的论述还是上次,希望下次听到这么这么的论述是下次。

如果这东西都能炒,墓地概念股显然更骚,毕竟那个也是必然到来,而且每年都有需求,用户还没法给差评,是真正的时间的朋友。

考虑到互联网真正的广泛应用是在世纪之初的前几年,那么以此类推,这个时候炒元宇宙概念,相当于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炒互联网概念。

所以这个时候,所谓的元宇宙概念股就显得十分可笑。

那个所谓的元宇宙第一股罗布乐思(roblox),给吹的天上地下的,这东西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儿?

一个破游戏外加NFT,QQ空间+Q币都比他有想象力,黄钻会员教你做人的能力。

这东西要是算元宇宙,那我赛尔号就是宇宙战舰,摩尔庄园就是宇宙起源,4399就是宇宙中心,腾讯就是银河联邦,我的世界就是多维空间。

很多东西就是很傻X,但换个词就能骗麻瓜。

虽然罗布乐思(roblox),但多少沾点边,别的元宇宙概念股更荒谬了,荒谬到只要你不要脸,啥都可以是元宇宙概念。

有一家游戏厂商只是宣布自己准备做一款元宇宙游戏就算是元宇宙概念股了,吓得他们自己都澄清。

以前P2P火的时候,有公司马上蹭热点,把公司名改成谐音P2P,谐音梗不但不扣钱反而还能坑钱;

区块链火的时候,也有公司宣称自己也是去中心化的,至少股价就挺去中心化的,一直单边跌,不对,这叫股价原子化。

还有的提供网吧企业服务的上市公司,做数字电视的上市公司,还有给手机做模组切割的,也纷纷被被列入元宇宙概念股。

还有一家社交软件说自己是年轻人的社交元宇宙,这我就蚌埠住了,这魔幻公司去竞对社区发涩图,结果蠢到连个IP池都不会用,直接被人顺着网线抓了。

后面上市前又被因为这事儿被人搞了一波。

现在上面各种擦边球以及酒托遍地走,这还元宇宙?

真是弱智宇宙。

这些沾一点点边的公司被贴上“元宇宙”的标签,其实都是凑要素。

如果真的要凑要素的话,那其实很多东西都可以被称为元宇宙。

万物皆可元宇宙,万物皆是元宇宙。

万物皆虚,万事皆允。

金庸小说构建的武侠世界和哈利波特的巫师世界当然算元宇宙,因为它为元宇宙提供了内容基建,提供了元宇宙的元世界架构。

毕竟如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架构完全一致,也挺没有意思的。

爱优腾B快抖这些视频公司也是元宇宙,有内容,有弹幕互动,有社区,而且率先在元宇宙真正来临之前让你有非常沉浸的感觉,因为你很容易就“蚌埠住了”。

剧本杀当然也是元宇宙,它不仅仅提供了世界架构,还是现实人类在虚拟世界里扮演角色的一种提前演习。

那些贴脸发言、中途下车的玩家就可以被元宇宙提前拉黑,为元宇宙的社区和谐贡献了力量。

这些都是已经能蹭元宇宙核心概念的产业了,如果更不要脸,还能继续拓展。

元宇宙的用户都是人吧,人活着是不是得吃饭?所以与餐饮有关的都是元宇宙概念。

你别管用什么设备,总得耗电吧?

所以与能源有关的,都是元宇宙概念。

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只是使用脑、眼、手的简单冲浪,大家平均上网时长就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六个小时。

如果能够提供沉浸感更足的冲浪体验,那很多人就在里面不出来了,是不是身体就会出问题,是不是利好医药股,医药,毫无疑问是元宇宙概念股。

考虑到所有元宇宙都要用眼,搞眼科的简直是元宇宙概念上的明珠。

再考虑到你在虚拟世界太久,身体需要锻炼,健身房必然是元宇宙不可错失的一部分。

元宇宙说到底是把现实的物理世界迁移到线上去,本质不是沉浸、不是人机互动,而是人人互动,还是社交。

既然是社交,是不是就得喝酒,喝酒是不是得体现身份等级和尊卑,是不是得来点白的,那么是不是利好酱香。

而且酒精喝多了致幻,喝酒前我是山东的,喝酒后山东是我的,直接进入虚幻世界,这个元宇宙才正宗,而且非常个性化,反正都是虚幻世界,而且酒后还能直接和现实物理连接,那还需要VR干啥?白酒才是通往元宇宙的真正密码。

再考虑到北方酒文化,所有北方上市公司,应该都是元宇宙。

喝酒吃药恰饭发电算元宇宙,其他行业板块当然也可以算元宇宙。

元宇宙里也得有货币流通,也得有存款和贷款。

银行股是不是得涨?

元宇宙里不能空穴来风,是不是还得借已有的名山大川的名字,需要IP授权,那旅游景区股是不是得涨?

元宇宙里也会有诈骗,也会有财产损失,保险公司是不是得开发点新的产品,保险公司是不是得涨?

什么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电气设备,通通都是元宇宙。

为啥?

你生产元宇宙设备,得用人家。

我留个思考题给大家。

元宇宙这么带劲儿,真正的沉浸互动,是不是得多装几台空调去去火散散热,所以做家电的是不是元宇宙?

万机互通,这耗电量不得biubiubiu地往上冒啊,做能源的是不是元宇宙?

你这电机什么的是不是要运输啊,所以做物流的也是元宇宙。

都元宇宙了,注定了要波澜壮阔,注定了要囊空万物。

要有格局,毕竟人家是宇宙。

以后你喝酒吃肉蘸酱油的时候,记得不要剩饭,这是对元宇宙的不尊敬。

浪费粮食是不好的,元宇宙也不是法外之地。

只要不要脸,元宇宙随时就在我身边。


当然了,这些新概念和新题材的大热,离不开券商分析师的助力。

券商分析师是卖方,负责推荐股票给买方。

为了更好地推销,他们一直都是造词大户。

过去他们造词造出来骗骗散户,现在散户骗不动了,散户没钱了,就骗机构投资人。

国内的卖方分析师写的研究报告是只会吹多的,什么垃圾票都要吹,最牛X的一次是有个券商研究员吹某家上市公司,用的词是“人中龙凤”, “烧不死的鸟是凤凰,烧的死的鸟就是烧鸡”。

而这家上市公司后来被证明是一家彻头彻尾的骗子公司,从被这个券商研究员吹过票之后,这家公司开始连续四年亏损,今年的时候直接摘牌。

所以这其实是烧鸡概念股。

写小说的人还是太没有想象力,他们应该研究券商研报。

雨果奖、星云奖其实只是科幻二流写手才拿的奖,真正的科幻大奖其实是新财富最佳分析师。

只不过他们科幻修炼到了极致,发明出了时光机,都是穿越过来的人,要保守秘密,不能让我们普通人太早知道命运的定数。

当然也不能让我们太晚知道,所以时不时就会从时空机器里随意拿出一个概念来告诉我们。

有时候券商研究员也很冤,唱空只能得罪人,还没有好处,所以只能用瞎吹来提醒散户。

如果没有没有吹的太用力,其实就是不太行。

资深股吧老哥们也早就悟了,如果上面写着“维持”,会自动把它翻译成唱空。

生活不容易啊。


如果信了这些研究报告,是我们韭菜没有领悟他们的良苦用心,券商研究员已经尽力了。

毕竟他们说得不明确,顶多不知道自己3年后在哪。

如果说的太明确的话,可能都不知道自己3天后在哪儿。

他们为了不让韭菜们发现自己的真实目的,往往伪装成社交牛X症重度患者,不断吹捧垃圾票,饱受韭菜们的无端嘲笑,其实是扛下了所有。

而元宇宙因他们而来,也会对他们投桃报李。

元宇宙的核心仍然是社交,是沉浸式的社交,注意啊,是沉浸式的社交。

这种仿真社交方式直接就把一些键盘社交牛X但实际社恐的人打回了原形。在

元宇宙的世界里,社交牛X症患者依然是很吃得开的。

那哪个群体里的社交牛X症患者的密度最高呢?

券商研究所的卖方分析师们。

毫无疑问,毋庸置疑,如果这个世界只能有一个元宇宙概念股,全场唯一真元宇宙预言家就是券商股。

那这时候问题来了,你肯定会问,死胖子你说了这么多,你到底啥意思?

我的意思是,你要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假的,然后装作自己不知道,看看能不能装一波赚点钱出来。

你不需要知道元宇宙,也不需要理解元宇宙,更不用相信元宇宙。

别人问你啥是元宇宙,你只需要轻飘飘地回一句:谁涨谁就是元宇宙。

一个智者的形象就出来了,如果没有几十年脑血栓或者十年的炒股经验都说不出来这样的话。

一个万物基于传销的博傻游戏,开始了。

祝大家,猎运亨通。

我已经有师兄在Metavisa了,不得不说这个元宇宙发展的……其实比我想象的慢。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资本其实很迫切地想去继续增值、继续收割。

科技的瓶颈期并不足以支撑目前庞大的资本市场,所以元宇宙应运而生。

天下人都知道这是炒概念,但是无妨,因为能炒起来就是真金白银。

一如区块链。


一定会有一部分人想先进去,只要热度足够,先进去的大概率是赚钱的。

赌徒就是这个心理,投资者和资本本身并不是不知道这个玩意屁都不是,他们比我们还清楚。

但是,他们知道:能赚到钱。


时至今天,我觉得再进去已经有点晚了…

当然了,肯定大量人以为自己是先驱者…


这就寄希望于这玩意可以吹得足够大吧,只要足够大,现在进去的人也能赚钱。

对这个的判断能力,就是所谓的投资眼光…


我长这么大最讨厌赌博,但是我知道很多人成功全是靠赌博,所以我不反对别人去赌。


唯一要清醒的是:这种东西并不产生钱,只是一个钱重新分配的过程。

作为元宇宙行业的现役从业者 (解释一下,我从17年读研开始,“正式”涉足虚拟和增强现实相关项目, 主要研究元宇宙中的人机交互和叙事手法的创新。当然,如果其他零星的尝试也算的话,那早在15年甚至更早,我就开始设计模糊虚拟和物理世界边界的“hybrid”交互体验了。算起来,在这一行断断续续有近5年的经验),我认同其他几位答主说的 —— 这个领域现在是当红炸子鸡,公司被资本追捧,自然会对人才更豪爽。

也因为,元宇宙领域几乎是一夜之间被资本涌入,短时间内大量就业岗位开放,配套的人才供应还没有跟上,因此“物以稀为贵”。

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一行非常“新”,人才的定价还没有通用的标准可依。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就是缺乏“统一的价格锚”。就像一个全新的商品品类刚被创造出来时,消费者还没有同类商品的价格可以用来作对比一样;元宇宙里的人才,也是这样一个全新的“品类”。定价自然也还在可以尽情吹泡泡的阶段。

记得笔者最近面试Snapchat实验室时,其中一位看起来50多岁的面试官谈到自己做AR(增强现实)设计已经十多年,经历了从Magic Leap到HoloLens再到Snap Spectacle的“朝代”更迭。当时我一脸惊讶和崇拜—— 要知道在元宇宙领域有十多年经验的人,绝对称得上元老级人物了;大部分人往往是从其他领域迁移过来的,ta们“纯粹”的元宇宙从业经验,最多三到五年。


既然元宇宙行业对人才一掷千金,又缺人到对薪水和人才“不拘一格”,有人可能会问,现在转行还来不来得及?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

1)我是怎么进入元宇宙这个行业的;
2)我认识的其他小伙伴是如何进入这一行业的;
3)对普通人的一些长期职业规划上的建议。

记得2010年左右,偶然路过一个系里研究生们的聚会,其中几个人当时在微软亚研做用户体验设计研究。当时我第一次听到“ux设计”这个职业,了解下来,觉得可能比传统的工业设计更适合自己——毕竟我是理工科头脑、喜欢逻辑思考和解决系统性问题,同时也更喜欢想象一些“不存在”的体验,而不是实体的“产品”。我当时也正烦恼自己的手绘能力,每次徒手画那些家具/产品的草图都让我痛不欲生,感觉注定不是做传统工业设计师的好苗子。

于是我萌生了从工业设计转到用户体验设计的想法,就在领英(现已改版为领英职场)上搜索了同时有“浙大校友” + “ux设计师”这两个标签的群体。



由于当时,浙大还没有专门的用户体验设计专业,我搜到的从事着ux设计这个“新兴职业”的浙大校友,大多来自计算机/软件工程,或是新闻学、广告学这样的背景。我给ta们一一发了私信,询问这一行的前景、日常都做些什么,以及作为工业设计的学生,需要做哪些准备才能进入这一行。


结果,我收到了一些极具前瞻性和启发价值的回复:
一位计算机专业毕业、在外企从事ux设计工作的校友告诉我,懂编程的设计师未来会很受市场欢迎,他建议我自学一些编程技能——要知道那可是学科之间还泾渭分明的10多年前,他已经给出了“设计+编程”这样跨界的建议。

还有一位学姐的经历十分有趣:她是新闻学出身,由于大学前两年采访了一些浙大的创业者,意识到ta们无一例外都有让人做网站的需求,于是招兵买马,开了帮人做网站的ux设计咨询公司。她的经历启发了我不应该受限于自己的专业,相反,我们可以从身边的需求中洞悉趋势、灵活规划自己的职业路径。

巧的是,在我找到的校友中,有一位软件工程背景的学姐提到,她当时所在的公司——IBM, 有一个ux设计师的实习岗缺人。当时开设用户体验设计这一专业的高校非常少,她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她让我点评了几个网站的用户体验,也问了我一些逻辑性问题。几番交流之下,双方都很意犹未尽。就这样,当时并没有实际“ux设计经验”的我,竟意料之外的得到了IBM北京实验室的实习机会。而我当时去的,正是IBM的创新技术部门(Emerging Technology Institute),在那儿实习期间,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当时非常前沿的概念,也为我后来一直走的“设计+前沿科技”这一道路埋下了伏笔。

有了IBM的实习经历后,我的本科毕业求职就顺风顺水了。最后,我本科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是去创新工场所投资孵化的创业公司——蜻蜓fm….再后来(此处省略好几年的摸索),由于2015年创作了国内首个商业互动装置Love Cassette, 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和推荐,我有了申请人机交互方向研究生的信心….再后来…读研的时候,由于我对前沿科技一贯的兴趣,也因为美国的硬件供应实在比不上国内那么方便经济,在那里捣鼓电子元件,是一件十分费时费力又不讨好的事—— 那龟速的物流,等我order的元件都到齐了,离最开始创意产生那一刻已经过了两三周了,还怎么推进项目?更不用说动辄几百美元的零件所带来的成本负担了。

于是在美国,我把对前沿科技的兴趣,从之前所尝试的IOT、智能硬件、互动装置这些实体的东西,转向了ARVR(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宇宙)这样纯虚拟的媒介。一方面,我确实好奇,这个世界脱实入虚的潮流,到底会带来什么?与其作为观众张望,还不如投身到这个不可避免的潮流中去,至少还能把握一部分微小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也有前面提到的现实原因。

因此,2017-2019年在美国读研的时候,我的研究方向转向了ARVR等虚拟技术,也做了很多设计创新尝试。后来这些经历和作品,顺利的帮我在研究生毕业求职时,找到了Mastercard纽约实验室—- 新界面组(New Interface Group)的职位。在那里,我继续着 “新交互+新消费体验 (+社会公益)” 的设计之旅。

后来因为疫情等巨变,整个世界脱实入虚的潮流更加明显。顺应这些需求,我也设计了业内第一个元宇宙消费体验(Mastercard Virtual Unattended Store),和首个AR(增强现实)+区块链游戏体验….

回顾这从本科起、长达10多年的学业和职业生涯变迁,我最大的感慨是 —— “广结善缘”。
作为年轻人,一定不能闭门造车,脱离跟外界的联系。每一次向一个陌生的前辈、校友、同行提问时,ta们的回答,很可能就会影响你未来的方向。这些“善缘”,虽有其偶然性,却还是要靠自己努力去争取。不迈出第一步,永远不会有来自外界的有意义的反馈。


最常见的就是建筑行业转行的。由于近些年建筑就业情况不好,转行几乎成了一种“主流”。建筑转交互就是一大趋势。我见到的“建筑 -> 交互 -> 元宇宙行业的交互” 这条路走成功的小伙伴,就有好几个。

原因是,建筑师们往往有良好的设计和美学素养、空间思维能力、3D建模技能等,这些都可以迁移到元宇宙设计中,用于里面的3D环境设计、景观设计、乃至3D界面设计等。

此外,建筑师的理工科背景往往也不赖,对ta们来说,学编程之类的技能也不难。因此,许多建筑背景的人,读研时会往CS方向靠拢,争取毕业的时候,退可继续在建筑行业做建筑智能化 (bim)、simulation(环境仿真)、GIS等(地理信息系统)等,进可到IT大厂做前端、元宇宙 prototyper、技术美术等职位。

我见到的几位本科学建筑、成功转行到元宇宙行业的朋友,其规划和实践转行的整个过程,往往需要3-5年。比如读本科时,就了解到了建筑转交互这条路,开始在当时的领英上,搜“建筑+人机交互/ UX设计师”这样的关键字组合,然后给搜到的前辈发私信讨教经验。ta们从前辈的人生履历中得到启发,一步步走上了类似的道路,并一直保持着与自己的职场“role-model”定期交流的习惯。


除建筑外,其他比较方便转入元宇宙行业的创意领域,有电影、游戏、摄影、传统工业设计等,因为这些行业的相当一部分技能可以沿用在元宇宙的体验设计中。如果对类似背景的人感兴趣、想了解ta们的履历,可以去“领英职场”搜索一下类似的关键字组合。

另外,就算你不是创意领域的,也不代表没有机会。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学教育的小姐姐,后来去哈佛教育学院读了“教育+科技”的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做了一些vr教育应用,对vr中的课程设计特别有研究。毕业后,她自己创业了一两年,做了一些元宇宙+远程教育的尝试。最近在领英上,她的最新动态刷屏了—— 原来她去了一个知名公司的实验室,继续自己的“元宇宙+教育”之旅。

类似的,我曾经也在其他知乎回答中提到,认识一些音乐领域的朋友、在做“元宇宙+音乐”应用;医学领域的朋友,做虚拟手术训练app等。不同的专业背景,可以是各自创新的原点。从自己的专业出发,才会看到外行看不到的“需求”和“痛点”。立足自我的同时,保持对外界新趋势的关注。多了解别人跨界的案例,才能源源不断的为自己提供启发。


在现在这个计划越来越赶不上变化的时代,如何顺应自己的本心、追求热爱的事物,同时又顺应时代的大趋势、不被主流所抛弃?如何在瞬息万变的职场中,保持足够的坚韧和灵活?

我想,最关键的,还是明白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喜欢什么,然后找到这些和时代潮流的结合点。这个“向内和向外探索”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不断修正和调整的。

在此过程中,一定要be inspired,be open-minded。低头做事的同时,也要时不时抬头看看别人的发展,看看行业里有什么新的趋势。比如,从去年10月起,我就在领英职场上收到通知,发现认识的前辈和同行里好几个非常有能力的人,都不约而同的跳槽去了web3相关企业。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大势。保持对这样的“大势”的敏感,是一种必备的生存技能。

希望此文可以对年轻人、学生、职场新人有所启发。祝大家在追求自己热爱的同时,也能与时代的潮流共舞!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毕力同心网   sitemap